据媒体近日报道,有妈妈在亲子共读图画书《小企鹅的帽子》时,发现书中的内容与科学常识不一样。于是,这位妈妈产生疑惑,给孩子看与常识常理不符的童书,会不会对其产生误导?
应该说,这位妈妈的担心不是个案,不少家长认为给孩子阅读的童书应该严格遵循科学规律,否则会对孩子认知产生影响。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,其实有必要深入辨析。以报道中提到的《小企鹅的帽子》为例,这是一部成长类图画书,讲述的是一只小企鹅在散步时被风刮走心爱的帽子,小伙伴们协力帮助追回的故事。追回帽子的过程中,小兔子放下手中的萝卜,小松鼠爬上树梢,但都没有成功,后来是小鸭子在水里轻快游泳,帮小企鹅拿回了帽子。
这本书我看过,看的时候觉得这个故事与我国一部经典童话《萝卜回来了》非常相似:小兔子发现一个大萝卜,送给小驴子,小驴子又送给小鹿,小鹿又送给小羊,小羊又送给小兔子,他们都认为“雪这么大,天气这么冷,好朋友在家里,一定也很饿。把萝卜带过去,和好朋友一起吃”。很显然,这样的童话没有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认为驴、羊、鹿和兔子一样都吃萝卜。即便是兔子,科学研究也认为它们很少吃萝卜。
从中可以看出,作为教育者,要接受这样的观点,即作为儿童文学的一个门类,不必用非常严谨的科学眼光来看待故事中的物性,而是要多关注其中的童趣、童年、童心,关注其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其中的教育性。《小企鹅的帽子》中的那一句“朋友们,谢谢大家”,其实才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重点。
英国文学家威廉·布莱克说过,“想象力并不是一种状态,而是人类生存本身”。他认为,想象力犹如一副特殊的眼镜,佩戴者可以不受阻碍地畅游未知的精神领域。成人所看到的世界,就是他们生活本来的样子。而儿童天生就有这么一副眼镜,不会较真儿寒号鸟会不会垒窝、小马能不能过河。他们相信皇帝可以光着屁股走路,他们也担心说了谎自己的鼻子会变长……想象力契合了儿童尚存的“超能力”,也为教育提供了浪漫的机会,而不仅仅是常识层面的认知。
从这个角度看,《小企鹅的帽子》中出现一只“不会游泳的企鹅”不也可以提供一个教育视角吗?如果故事中存在与常识不一致的情形,比如“都五岁了还不会说话”“上了小学还怕黑”“别的男孩子都踢球”,我们该如何看待呢?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获得2007年奥斯卡动画片奖的《快乐的大脚》,这部动画片讲述的也是一只企鹅的故事。影片里的企鹅都多才多艺,但不幸的是,主人公波波是一只不会唱歌的企鹅,于是他被赶走了。结果是,不会唱歌的波波经历了“离家—遇险—克服—回家”的过程,成就了自己,也重新认识了自己与家人、与他人的关系。
让人感到幸运的是,在同一篇报道中,有记者对接受采访的近30名大人做了小调查,超过7成的受访者表示“孩子看图画书时可以培养想象力和共情力,有时没必要将生活常识的范畴框太死”。也有部分家长觉得,不同年龄看不同种类的图画书,小时候可以天马行空一些,大一些接触科普读物时不妨再“收收心”。这样的大人心中存有儿童,也存有儿童的阅读规律。的确,孩子喜爱的包括图画书在内的儿童读物,有时候推究起来似乎违背了物性、常识,但书中感人的、有想象力的那一部分无疑让我们感动,有所思考。图画书专家梅子涵就常常提醒成人要相信童话,“相信童话,这本身就成为一个人的格调;相信童话,这本身就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感觉、气息”。
因此,当下的我们要朝着成为懂儿童、懂儿童文学的教育者方向努力,在不同的阶段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童书。对于幼儿来说,人文的“善”、艺术的“美”有时候甚至重于科学的“真”。
(作者系阅读推广人)
《中国教育报》2019年08月23日第2版
来源摘自:http://www.jyb.cn/rmtzgjyb/201908/t20190823_254743.html
同语乐教育旗下项目:同同识字,乐乐拼音;同语乐动漫语文目加盟合作,业务咨询、运营推广服务,请拔打全国咨询热线:4000363099 同语乐教育官网:http://www.tyledu.cn
请关注同语乐教育公众号:gh_9e2088f1740e
扫描同语乐官方微信,获取更多资料 !